苏瑶猛地抬头,她面前的全息投影正好显示出织网者基因序列的分析结果——与地球人类基因的吻合度高达99.8%,仅有的差异点集中在负责适应低重力环境的染色体片段上。这个结论像一道闪电,劈开了困扰他们多年的迷雾:为什么织网者的星轨技术总能与华夏古法中的“风水堪舆”原理相互印证?为什么他们留下的能量核心上刻着类似甲骨文的符号?
“‘星轨墓地’不是他们的葬身地,是他们的实验室。”林烨快速调出织网者的能量方程式,将其中的变量替换成《周髀算经》中的勾股定理参数,屏幕上原本混乱的数据流奇迹般地稳定下来,“他们在尝试用地球的天文历法,构建跨星系的空间网络。”
主控室里的警报声渐渐平息,苏瑶看着重新变得规整的星轨图,突然明白过来:织网者所谓的“星轨织网技术”,本质上是将华夏传统的“天人合一”理念转化为了可量化的宇宙法则——用二十八星宿的运行规律校准引力节点,以《易经》的六十四卦对应空间跃迁的坐标参数,甚至连能量核心的冷却系统,都暗合中医“阴阳平衡”的原理。
三、裂缝那边的呼唤
“发现未知信号源!”通讯官小李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颤抖,“频率……频率是我们地球的紧急求救信号,用的是炎黄时期的骨笛音阶!”
林烨的心猛地一跳。他想起祖父临终前说的话:“我们的根不在地球,在星星之间,但回家的路,藏在老祖宗的智慧里。”此刻,那段用骨笛音阶编织的信号,正像一条无形的线,将地球的过去与未来紧紧连在一起。
全息屏幕上,星轨墓地的中心区域出现了一道淡金色的裂隙,裂隙中隐约可见一颗蓝色的星球——那是与地球极为相似的行星,大气成分、陆地分布,甚至连大陆板块的形状都与地球的“泛大陆时期”几乎一致。而在裂隙边缘,漂浮着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刻着一行古老的文字,林烨一眼就认了出来,那是夏朝的铭文:
“天道循环,殊途同归。”
“能量储备还能支撑一次跃迁。”苏瑶的声音带着一丝哽咽,她将跃迁坐标输入系统,坐标的数值正好对应着《尚书》中记载的“璇玑玉衡”参数,“回吗?”
林烨看向舷窗外,无数星辰正在重新归位,织网者留下的星轨网络在“天工系统”的引导下,正以一种奇妙的韵律缓缓转动,像一幅正在被修复的巨大星图。他想起了地球的万里长城,想起了敦煌壁画上的飞天,想起了故宫角楼的榫卯结构——那些看似与星际航行无关的古老智慧,其实早已为人类铺好了走向宇宙的路。
“回。”林烨按下跃迁按钮,“告诉总部,我们找到了第二家园,也找到了文明延续的密码——把老祖宗的智慧装进行囊,就永远不会迷路。”
“炎夏号”化作一道流光,冲进了那道淡金色的裂隙。身后,修复完成的星轨网络发出璀璨的光芒,像一张巨大的网,将地球与新家园紧紧连在一起。而在网络的节点处,织网者与华夏先民的符号交相辉映,证明着一个跨越万年的真理:文明的长河或许会分流,但最终都会汇入同一片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