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公告栏上,那张崭新的“社区‘暖阳行动’关爱孤寡老人志愿者招募”海报,像一束温暖的光,吸引了林野的目光。他不止一次地驻足凝望,那抹跳跃的橙色背景,衬着海报上老人慈祥的笑脸,仿佛投入他心湖的石子,漾开圈圈温柔的涟漪,轻轻叩击着心弦。近来,他身体的调养渐入佳境,那份不甘于平凡、渴望为生命增添更多意义的念头,也愈发清晰起来。加入这支志愿者队伍,似乎正是这渴望最自然、最温暖的出口。他不再犹豫,指尖轻触海报上的联系方式,按下了社区服务中心的电话。
报名后的那段等待时光,林野并未虚度。他找出从前测绘时记录数据的旧笔记本,如今,它成了承载温暖的工具——他细致地整理着从社区工作人员那里了解到的几位重点孤寡老人的基本情况:年龄、健康状况、子女在哪、住址几何、或许还有他们内心深处未曾言说的兴趣点……他甚至利用日常巡逻的间隙,不着痕迹地“路过”了几位老人的住所,目光掠过门口堆放的杂物,注意到楼道里那几盏昏暗的灯泡,心里默默记下,这些,或许就是未来可以伸出的援手。
第一个被分配的帮扶对象,是住在12号楼的李奶奶。八十二岁的她,身形瘦小,背微驼,独居一室。唯一的儿子一家远在加拿大,几年才得见一面。周六上午九点,林野和另外三位志愿者——退休教师王阿姨,说话爽利的超市老板娘赵姐,还有刚大学毕业、充满活力的年轻小伙小周——带着社区统一准备的米、油,还有一束精心挑选的鲜花,轻轻敲响了李奶奶的家门。
开门的正是李奶奶,花白的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脸上漾着客气又带着几分疏离的笑容:“哎呀,是社区的小同志啊,快请进,真是麻烦你们了。” 声音带着岁月沉淀的温和,却也透着一丝长年独处酿成的拘谨。
房间不大,典型的两室一厅老房子,收拾得异常整洁,近乎一尘不染,但这洁净之下,空气里却弥漫着一种凝固的安静,混合着淡淡的樟脑丸味道。老式的家具泛着时光打磨出的温润光泽,墙上挂着几幅色彩褪色的风景画,还有一张全家福——照片上的李奶奶年轻而明媚,正抱着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笑容灿烂。
“奶奶,我们帮您打扫打扫吧?” 赵姐快人快语地提议。“不用不用,我自己能行,挺干净的……” 李奶奶连忙摆手,语气里带着习惯性的客气。“奶奶,您就让我们活动活动筋骨,” 王阿姨笑着接过话头,语气温柔却带着不容拒绝的坚持,“您坐着跟我们聊聊天就好。”
林野没多说什么,只是默默地挽起袖子,拿起抹布,开始擦拭客厅的窗台和玻璃柜。他的动作带着测绘员特有的细致与条理,不疾不徐,窗台的缝隙、玻璃柜的边角,都一一照顾到。小周则负责扫地拖地。赵姐和王阿姨则陪着李奶奶在沙发上坐下。
起初的聊天有些生涩,志愿者们问,李奶奶答得简短。聊天气,聊社区的变化,聊那束鲜花的品种。林野一边干活,一边安静地听着。他注意到,老人那双略显浑浊的眼睛,时不时会飘向书桌上那个蒙着布的东西,像藏着什么心事。
“奶奶,您桌上那个……是什么呀?” 小周好奇地问道。李奶奶的眼睛倏地亮了一下,随即又有些赧然地低下头:“哦,那是我以前用的砚台和毛笔……年轻时候爱写两笔,现在老了,手抖,眼睛也花了,写不动了,就收起来了。”
“您还练书法呀?” 王阿姨惊喜道,“这可是修身养性的好爱好!”“瞎写,瞎写……” 李奶奶摆摆手,但语气里分明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怀念,“以前在厂里工会,还帮着出过黑板报呢。”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林野擦拭玻璃的手顿了一下,脑海里闪过“书法”两个字。他默默记下了。
打扫接近尾声,房间更显亮堂。王阿姨和赵姐拉着李奶奶的手,听她讲起年轻时在纺织厂工作的趣事,讲儿子小时候的调皮捣蛋,讲老伴在世时的点点滴滴。老人的话匣子慢慢打开了,眼神也生动起来,说到开心处,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来,像一朵绽放的花。林野把最后一块抹布洗净晾好,静静地坐在一旁的小凳子上听着。他没有刻意去插话,只是当一个专注的倾听者,偶尔在老人停顿的间隙,适时地回应一句:“那时候真不容易。”“您儿子肯定很聪明。”“您和老伴感情真好。” 这些简单的回应,却像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让老人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谈兴更浓。
离开李奶奶家时,老人一直送到单元门口,拉着他们的手连声道谢,浑浊的眼睛里竟有了些湿润:“谢谢你们啊,今天家里真热闹,好久没这么高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