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时间敏感性: 方案中提到的“警戒薄弱时段”是在夜间特定两小时。这在城破前的混乱中是否依然有效?还是故意给出的、已经失效的时间窗口?
2. 通道真实性: 那条“应急通道”,地图上并无明确标注,但其描述的入口位置,恰好位于一片军事管制区边缘,验证难度极高,且风险巨大。
3. 价值与风险失衡: 方案指向的“备用指挥所”,其战略价值在英军整体溃败的背景下已大打折扣。为了这些并非核心的目标,去冒险验证一份来源不明的电报,是否值得?
4. 泄露方式: 使用“云雀”已知的底层代码,说明对方对他们有所了解,但又未使用最高级别的联络方式,显得既熟悉又疏离,充满试探意味。
“真亦假时假亦真,”“账房”最终沉吟道,“这份方案,很可能是一个‘混血儿’——基于部分真实的、但可能即将被放弃或修改的布防信息,巧妙地混入了致命的虚假陷阱。它的目的,不是简单地真或假,而是要看‘谁’去验证,‘如何’验证,从而判断我们的能力、意图,或者……直接清除。”
面对这份真伪难辨的“幽灵”计划,“账房”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不直接验证,但也不完全无视。
“我们将‘接受’这份好意,”“账房”的嘴角勾起一丝冰冷的弧度,“但要按照我们的方式。”他制定了一个反制计划:
· 信息传递: 通过一个可能已被日方监控、但尚未清除的次要信息节点,有意地、碎片化地“泄露”出对“幽灵”计划中某个次要细节(如下水道出口位置)的“兴趣”。
· 观察反应: 密切监视该节点周围以及方案中提到的那几个地点的异常动静。观察日方或英方是否因此加强戒备,或设下埋伏。
· 误导对手: 此举旨在向隐藏的对手传递一个信息:我们收到了情报,并且正在行动,但我们的真实目标和行动方式,你们无法掌控。
“《三国志·魏书·程昱传》有云:‘夫难得之货,使人行妨。’”“账房”看着黛,眼神深邃,“这份‘难得之货’已经摆在我们面前。我们要做的,不是贸然去取,而是要让扔出它的人,不确定我们是否会上钩,以及会如何上钩。这本身就是一种反击。”
黛领命。她知道,这又是一场走在刀尖上的舞蹈。那份安保方案如同一个闪烁不定的幽灵,在真实与虚构的边界徘徊。它可能是指引生路的微弱星光,也可能是引向地狱的磷火。唯一确定的是,在这座即将彻底沉没的城市里,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生死,每一次信任都可能万劫不复。她望向地下室唯一通气孔外那被炮火染成暗红色的天空,心中没有恐惧,只有一种被磨练到极致的、冰冷的清醒。真相,往往隐藏在重重迷雾之后,而他们,必须在被迷雾吞噬前,找到那一线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