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南指,天下皆夏。
麦熟的火燎味,夹着初夏暖风,吹向周家沟迎福小院。
村中鸡鸣,狗吠,路上早有行人下地割麦。
迎福小院后窗,时不时传来村民路上招呼声。
“麦割多少了?”
“才一亩。”
“豆腐!孙家豆腐~”
“饮子~八里沟冷饮子~,老善叔,下地带点!”
正堂侧房的帐帘内,禹允贞催促胸前的周怀民。
“还不起来,咱叔都下地了。”
“再睡会,咱的地反正都给他种了。”
“大嫂都去帮忙打麦,咱不去啊?”
“咱们忙着了,再说了,你现在有孕,大嫂也舍不得让你下地干活啊。我昨天和大嫂说了,不去食堂吃,一会咱们去杨家庄客店吃。”周怀民摸着她胸上的疤痕。
“别摸。”禹允贞打掉他的手,“大嫂一定骂我是懒媳妇儿。”
“怎么会,她也和应魁大哥成亲了,她现在忙得很,没功夫管咱俩。”
本来周怀民的意思,是要大操办一下,但两人都不同意,就尊重他俩的意见,只请了族里吃饭,做个见证,便低调成亲了。
按说,大嫂刘世芳属于嫁出去,就应该去槐花里陈应魁家生活,但周怀民以招募优异工人入驻槐花里缺房为由,让陈应魁一家到周家主院,毕竟大嫂三个孩子,陈应魁一个儿子。
这边有食堂,雇的有浆洗厨娘,也不用太劳累。
陈应魁本就是密县乡下私塾先生,如今在周家沟小学教书,日子过得静谧安逸。
总之一切如旧。
禹允贞一边穿衣,一边道:“俺爹前两天还问,你说的保民图书馆,啥时候开业。”
周怀民笑道:“老丈人比我还着急,等麦收完吧,让陛下也挣点零花钱。”
她听了噗嗤一笑:“你又不认识他,对他还怪好嘞!”
周怀民伸个懒腰,也起身穿衣:“哎,我这人见不得苦命人。”
杨家庄保民客店。
掌柜和小二眼睛一亮,赶忙迎上来:“周会长,周夫人,今天吃什么?”
“还是老样吧。”
“好嘞!”
周怀民和禹允贞靠着临街窗前坐下。
从楼上客房下来俩人,到大堂吃饭。
周怀民拱手道:“杜兄,侯兄,早啊。”
俩人拱手回礼,心道这俩人是本地人吗?成天也不在家做饭,把这当家了。
“周会长,昨天咱们和刘厂长一块商议的社兵新装,我要好好琢磨琢磨,咱们这边的炭笔、规尺、皮尺,真是好用,我走时要带走几套。”
周怀民笑道:“你家里真不缺钱啊,若是采买一批,运到开封卖多好。”
杜国英笑道:“我做不了主啊,生意的事都是大哥在打理。回去我说说。”
此时进来一人,正是记实韩宗昌,抱着一大卷报纸。
“掌柜的,这是最新一期的报纸,有客入驻了要发放给他们。哟,周会长,周夫人,杜兄,侯兄,都吃着呢。”
边说边给几人各发一张。
头条文章《少年饱食则国饱食》,署名:记实白丹。
周怀民敲定的,其他几篇写的也好,但都过于强调周会长的作用,而周怀民更想立意于少年、人民与国。
“雷兄,有咱俩的名字啊!”杜国英激动道。
文章中向来自开封的士子杜国英、侯方雷,积极参与救援安置,表示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