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菩提祖师化名须菩提,于如来处学佛,留下了解空第一的名号,对佛门经论,也有功果。
虽然后来菩提祖师学通三教,已然不拘泥于佛道。
但在佛门留下的高论,至今仍在。
如今,轮到李海益了。
想明白怎么回事之后,李海益洒脱一笑,心中欣喜。
自己的大觉之心,看来是被佛门看透了。
不过,那又如何。
这三界之中的大觉金仙,都在主动推行自己的大觉之心,因为,此心不灭,大觉不灭。
这本就是一样修行功果,佛门愿意帮着传播,是好事。
最后一站,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处。
之所以,最后拜访这一位。
主要是与李海益修行的根本法有关。
李海益以智慧法入门,《菩提长生功》凝慧光,涨智慧,后来又以天罡慧心剑为本命法宝,与文殊菩萨,多有契合之处。
四大菩萨的顺序,对于每一个修行者而言,都是不一样的。
李海益觉己之心最强,因此大悲之念最孱弱,第一个寻观世音菩萨,就是为了补足觉众生之不足。
随后是寻地藏菩萨,大愿有根,虽弱但存。
愿不大,但李海益做的却不少,因此第三位去寻普贤菩萨。
这智慧分辨,最被李海益看重,因此最后来寻文殊菩萨。
如此,大悲、大愿、大行、大智,四大功行平衡自洽,与所觉之自强大觉之心共鸣。
李海益只觉四大本心内敛聚合。
以自强为核心,重新蜕变。
然后,以不可思议之速度,快速扩张。
四座经咒塔山,不断复制。
负山分身本在弥勒佛身旁听经。
忽然,化光消散在原地。
半晌之后,又凝回原形,似乎一切都没有变化,但又似乎,完全不再是一个东西。
作为本体的李海益知道,如今,他已经没了分身。
有的,只有一个应身。
这应身应众生所求而生。
但有自强之心,即可引负山应身载渡。
此应身随缘化渡,可引动自强之念,化去颓废自弃之念。
虽不能带来任何神通法力,但却能给人以动力,补足了佛门只求来世,不求今生的邪念。
当然,李海益毕竟不是佛门修行者,此应身,并不绑定佛门修行之人。
之前太上老君给封了道祖道号,加上天庭的正通大帝号。
持负山佛号,或持道号、大帝尊号,均可引动此应身。
但,道门本就有“大道五十,天衍四十九,遁去其一”的理念,不缺这一道自强之心。
而三界天庭,更是天行有常,自强不息,根本不需要李海益以大觉之心强调。
真正受益的,确实主要是佛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