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收获,并不算少。
经常性还能钓起大鱼。
能利用闲暇时间学钓鱼,对他们来说,是好事。
于是,张樵答应了下来。
河边市肆,有了第二个商户。
李海益托名李市,又不傻,当然知道,是商业发达了,才会有市肆。
但是,他来人间,又不是来做生意的,而是来传播自己的理念的。
如果靠自然发展,没有个几千几万年,市肆的概念,不会深入人心。
那时候,黄花菜都凉了。
这场百家争鸣,诸圣论法,他肯定是赶不上了。
李海益身具菩提慧光,倒是不缺智慧。
只要有合适的切入点,自成一派,没有任何问题。
其后十年,李海益带着张樵的三个孩子,在河边立市,自称市家。
李海益本人,也被尊称为市子。
原本只有两个摊位的河边市肆,也发展壮大,成为了齐宋之间一个重要的补给地。
一个声量不大,但十分接地气的学派,出现在了齐地。
名字叫做,鱼市学派。
此学派的特点为,依河建市,以鱼起家。
建立市肆后,平价贩卖鱼获,慢慢吸引其他小商贩。
由于李市的徒子徒孙,多善钓鱼捕鱼,砍柴摘果,所以又被称为渔樵学派。
此时,并不缺少从商的学派。
管仲、弦高、子贡等大商,已然登堂入室。
未来的吕不韦等,将奇货可居的道理,演示的淋漓尽致。
但是,商家,缺少底层占位。
李海益想要占据的,正是商家底层占位。
渔樵学派,或者鱼市学派的出现,并未引起几大学派的重视。
李海益心中早有预料。
如今这些杂七杂八的学派,等将来一统,都是要归入儒道两家的。
李海益早就看明白了这一点。
因此,从一开始,就在筹谋这件事。
看了眼第一批的三个弟子,也就是张家三樵夫。
李海益想了想,叫来了三人。
“你们跟着我多久了?”
张柳、张桃、张槐三人对视一眼。
张柳回答道:
“师父,十六年了”
李海益捋了捋袖口,从怀里掏出三本书。
对着三人道:
“这些年,我将我的所学,整理成了三部经文,今日,传与你们!”
李海益给出的三本书,分别为:
“渔樵市经,星水市经,还有商市本经。”
三人各自选了感兴趣的,作为本经。
鱼市学派,自此有了分化。
《渔樵市经》近儒,张桃选了此经,开始与儒家交流。
《星水市经》近道,张槐选了此景,开始与道家学子交流。
而最后的商市本经,自成一脉,张柳学了此经,成为了隐世学派,不怎么与外界交流。
只是每过一段时间,就培养几个极其擅长从底层做起的市商,繁荣一方。
每当战争平息,都会有此学派出世,帮助胜利者发展经济,休养生息。
李市则在传下三经之后,当着三人的面,化作星光,消失不见。
空中只传来一句:
“若有缘,可来天市垣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