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粥的甜香还浮在鼻尖,林英喂幼狼的手忽然顿住。
粗瓷碗沿传来细微震颤,像有活物在碗底蹦跳——不,是胸口的玉核在剧烈搏动,一下比一下急,像被无形的手攥紧了往地心拽。
“英姐?“招娣的声音从身后飘来,像隔了层毛毡。
林英扶着院墙上的冰棱,指节泛白。
幼狼“嗷呜“轻唤,温热的舌头舔她手背,可那凉意还是从玉核处炸开,顺着血脉往骨头里钻。
她眼前发黑,恍惚看见大兴安岭的轮廓在扭曲——苍劲的松树突然折断,岩层裂开蛛网似的缝隙,黑雾从地底翻涌而出,裹着条半透明的巨龙虚影。
龙尾扫过靠山屯方向时,它仰天长鸣,声音像极了李桂兰咳血时的抽噎。
“啾!“
尖锐的鸟鸣刺破幻象。
林英抬头,血引雀正扑棱着翅膀绕她头顶飞了三圈,尾羽上的金斑在晨光里忽明忽暗。
第三圈刚转完,小鸟突然调转方向,朝着村后九口老井的位置直冲而去,在雪地上拉出道金色残影。
“是九井......“林英扶着墙慢慢蹲下,指尖掐进掌心。
原主记忆里的老人们总说,靠山屯是骑在龙脊上的,九口井是龙鳞,镇着地下的地脉。
可她之前只当是传说,直到此刻——掌纹里浮起淡淡青线,像蚯蚓爬过皮肤,竟和她藏在箱底的山图上九井的位置完全重合。
“英丫头!“
刘猎户的大嗓门惊得雪团从屋檐砸下。
林英抬头,见陈默正拨开人群挤进来,额角沾着碎雪,手里还攥着她今早落在屋角的羊皮手套。
他蹲下来要扶她,指尖刚碰到她手腕,突然像被烫到似的缩回:“你手怎么冰成这样?“
林英扯出个比哭还难看的笑:“不是病。“她指了指血引雀消失的方向,“是地脉在哭。“
陈默的瞳孔微微收缩。
他记得上个月跟县地质队来勘测时,老队长摸着九井旁的岩石说过,这山底下有活的地脉,像条沉睡的龙。
可龙要是醒了......
“招娣,去请玉嬷嬷。“林英撑着陈默的胳膊站起来,“小栓,跑快点把冷脸医从村东头喊来。
建国,把我房里的山图和那包朱砂拿来。“她的声音稳得像敲在冻土上的铁镐,可陈默注意到,她睫毛上凝了层白霜——那是从她毛孔里渗出来的寒气结的冰。
柴房的油灯跳了三跳,终于亮了。
玉嬷嬷裹着靛蓝棉袍坐在矮凳上,枯瘦的手攥着烟袋锅直抖:“英丫头,你当这是过家家?
上月刚融了玉核,现在又要拿命去镇地脉?“她烟袋往地上一磕,“我守着九井六十年,没见过哪个活人能扛住龙脊移位的反噬!“
冷脸医推了推眼镜,手里的听诊器还挂在脖子上——他刚给林英测完脉搏:“心跳每分钟四十次,体温34度。“
他翻开随身带的牛皮本,“这是第七日记录,和前三日比,心率下降速度加快了20%。“
林英摊开掌心,青线在油灯下泛着幽光。
她另一只手从怀里摸出九块巴掌大的寒玉碑,碑面的符文像活的,正随着她的呼吸轻轻起伏:“昨夜药泉自己凝成的。“
她指尖划过其中一块碑文,“上面说,龙脊将断,导流归位需要九日不眠,以心核为桥。“
“代价呢?“陈默突然开口。
他坐在林英身侧,左手无意识地摩挲着袖口——那里遮着他用炭笔新绘的祭纹。
林英闭了闭眼:“每过一日,折寿一岁。“
“胡闹!“玉嬷嬷拍桌,烟袋锅“咔“地断成两截,“你才多大?二十都不到!“
“那你说怎么办?“林英突然提高声音,可尾音却发颤,“等龙脊断了,靠山屯陷进地缝?
我娘的棺材板还没焐热,招娣的新棉鞋才穿了三天,小栓的识字本还在炕头压着......“她抓起块寒玉碑,碑面的符文突然亮了,映得她眼底泛青,“我不上,谁上?“
屋里静得能听见油灯芯爆裂的响。
陈默忽然站起来,左手扯掉蓝布袖管。
炭笔绘的祭纹从手腕蜿蜒到肘部,暗红色的墨迹还没干透:“我能分担一点。“他抓起块寒玉碑按在纹路上,墨迹像被吸进玉里似的,缓缓变淡,“至少,让你少冷一夜。“
“小陈同志!“冷脸医惊得差点摔了本子,“祭纹需要血脉滋养,你这是......“
“我查过县志。“陈默低头盯着逐渐变淡的祭纹,声音轻得像叹气,“民国二十年,山洪冲垮东头老井,有个姓陈的货郎用血祭纹镇过地脉。“他抬头看林英,眼睛亮得惊人,“我是他重孙子。“
林英盯着他手臂上淡去的墨迹,忽然抓住他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