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就要出声,被老朱眼睛一瞪,别的满脸涨红。朱标却是当着所有人的面瞪了一眼老朱,说道:“老四,有什么就说,不要管他!“
老朱被朱标挤兑的也是涨红了脸,朱棣全然不顾的说道:“那帮子腐儒,就冉闵大帝受的委屈,老子还要翻个屁的史书找北伐的理由,平白的惹人笑话。当初要是打出为冉闵大帝复仇的旗帜,我大明的将士还不玩了命的突突,这帮子酸秀才,屁用没有,就知道争权夺利,欺压我朱明血脉,当真该死!“
越说声音越大的永乐大帝此刻的气场全开,到现在还拿在手里的大纛如同狂风扫过一样,颤抖个没完。朱标点头,老朱眼中精芒暴涨,还有这一段的吗?俺不知道啊!立马换上笑容让老四详细说说。
此刻霸气侧漏的朱棣被老朱的和颜悦色激得浑身一颤,嗫嚅的将自己要御驾亲征受了文官集团的集体抵制的事情说了出来,最后他自己一个人翻遍史书说了要为刘邦的‘白登山之围’的蠢话,强行进行北伐作战的事情说了出来。顿时满堂皆笑,但这绝对不掺杂一丝丝的嘲笑,都是对朱棣刮目相看。始皇帝更是总结一般的赞道:“洪武陛下!当真生了一个好儿子!“
朱标与有荣焉的代朱棣感谢,朱棣虽然老迈的皮囊,但是对于大哥出言也是没有半分的不满,还用眼角瞟了几眼老朱。此刻的老朱乐的跟二傻子一样的,使劲拍着大腿,那笑声即便是凌霄宝殿的童子也被魔音穿耳。
昊天镜内的世事继续流转,太宗陛下靠着意念控制着找寻那个男人的身影,一个可以媲美始皇帝,开创剪除世家门阀先河的那个男人。至于其他的,他此刻也是顾忌不过来了。始皇帝对于昊天镜中的变化颇为意外,也收了笑声对着一直不怎么发声的太宗陛下问道:“不知陛下如此关注于此人,可有说法?“
太宗陛下还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听闻始皇帝的询问,这才说道:“始皇帝陛下,此人将结束人界纷争,彻底击溃异族,一统宇内。我这个文皇帝也是向他看齐,自己死前强行要过来的,真要说文治武功,谋不及他太多!“
始皇帝和老朱听的此言,皆是一惊。尤其是老朱,即便成为开国之君后研读历史,但是挂在嘴边的也多是远迈汉唐的豪言壮语!对于太宗陛下提到的文皇帝,这个当口应该也只有建立大隋朝的隋文帝杨坚了,他有什么出挑之处吗?那帮子耍嘴的也少有在他面前提及这位,倒是要好好看看才是。
始皇帝也是被提起兴趣,顿时笑声收起,兜率宫恢复平静。
人间此刻已经是彻底乱了,无论是南国还是北国,称帝的戏码依旧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直到隋文帝代北周建立隋朝,这延绵300多年的乱世才开始收尾。而自曹丕为了取得世家认同自己篡汉的事实,因此接受世家代表陈群定下的‘九品中正制’的人才选拔机制,一代代的开始近亲繁殖权力。
到了东晋时期,朝廷的权利彻底被世家垄断,而东晋的前身西晋,因为门阀把持仕途让世家进入无序的疯狂扩张也是导致西晋在‘八王之乱’后陷入各地军阀割据的根本原因。他们只顾着争权夺利,对于外族的入侵,他们的第一选择就是裹挟司马氏南渡,继续偏安一隅,强化世家权柄,最终导致“上品无寒门“的局面。
王、谢等世家更是架空皇权,国内更是奢靡成风,对于北地的百姓更是没有半分的同情,窝在南方窝里斗,涣散人族。即便出现祖逖、桓温、刘裕组织进行北伐,也会因为世家大族的阻止和猜忌,最终落得失败的下场,唯一北伐成功的刘裕也因为受尽世家的欺凌最终黑化。最终对司马族进行灭族,开启打压门阀的事业,但是一味的杀戮并没有给这乱世带来多少的改变,反而留下屠灭宗室的恶劣先河,在两宋和明末的皇家宗室被外族屠戮提供了样板。
而此时的北周权臣杨坚,世家出身,却是走向系统瓦解世家的道路。先是威逼宇文阐禅位,建立大隋。更是将鲜卑族的姓氏“普六茹“改回汉姓,恢复汉人身份,与北地无数胡人建立的政权划清界限。整场禅让仪式更是严格遵守汉人古礼,依汉制建立政权根基。
这是人族最接近亡国灭种的时代,也是妖魔鬼怪横行的时代,杨坚接手北周的一系列改革之下,结束了南北朝,剿灭了南方的陈国,分化了突厥等少数民族政权,稳固了北方,最终再一次统一了天下。
而作为世家子的他明确的知道,世家不是人族的良药而是剧毒的鸩酒,他们不事生产却垄断权力,一遇强敌则纷纷只能作小女儿姿态,即没有骨气也没有勇武。一旦局势不利则顿作鸟兽散,全是乌合之众,毫无报国之心。要是外族接纳他们,他们也会甘心做狗,只要给他权力,他们的心中那是半分的愧疚也不会有。
但是国家需要治理,这些掌控着天下资源和教育的庞然大物可以源源不断的提供满足国家运转的官员,至于实际能力更是千差万别,这也导致整个分裂的魏晋南北朝,无数政权或者军事集团都普遍短命。
世家出了一个猛人,然后莽莽莽,这个猛人一死,其他的世家就蠢蠢欲动,而出猛人的世家大概率从此一蹶不振,被世家针对,没落。然后重复上述过程,短短三百年建立几十个政权你敢信?每个政权长则数十年,短则十数年。原因就是所有的权力都被分散到了世家的手里,世家短时间对抗不了出猛人的世家,蛰伏几十年牢牢把控手中的权力,静待猛人死去,期待自家出现猛人,如此循环往复。
杨坚针对这样的事情,于开皇七年正式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创了科举制度,以‘试策’取士,试图缓慢瓦解世家对于朝廷权力的瓜分。这一开创性的策略为破落的世家提供了进入权力圈层的机会。至于百姓,此时他们连温饱都无法满足,教育资源又完全被世家垄断,直至唐代才有所改变,之后的两宋才将百姓真正引入科举之中,实现了权力的流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