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幽幽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重生汉末,开局收刘宏为徒 > 第419章 王潜的目的

第419章 王潜的目的(第2页/共2页)

他虽然行医,接触病患无数,但“剖尸验病”这种骇人听闻的想法,也完全超出了他的认知范畴,只觉得一股寒气从脊椎直冲头顶。

更多的官员则是一脸惊恐和难以置信,不少官员手中的象牙笏板再也拿捏不住,失手掉落在地,发出清脆或沉闷的撞击声,叮叮哐哐响成一片。

“王师慎言!”连一向支持王潜新政的太傅陈藩,也沉着脸呵斥了一声。

刘宏坐在御座上,身体也不由自主地绷紧了。

王潜的话,同样让他感到了强烈的冲击和不适。

但出于对师父的信任,刘宏还是强自镇定,没有做出过于失态的举动。

面对满殿的惊恐、愤怒和失态,王潜好似恍若未见,依旧平静地站在那里,如同激流中的礁石。

扫望众人一眼,王潜缓声道:“此议,只为探究疫病本源,寻求根除之道,以救万千生民于水火。

若此法能明病理,制良方,则今日剖一尸,或可救未来万万人,此中轻重,诸公可愿细思之?”

他没有再说什么“人定胜天”的空话,只是抛出了一个冰冷残酷,但却直指核心的终极问题——为了探寻真相,拯救更多的生者,是否可以,去触碰那根深蒂固的禁忌红线?

其实,如果只是简单的组建一个医官署的话,王潜是不会出现在这里的。

毕竟,依照刘宏如今的权势,完全可以凭借一己之力去完成。

但王潜想要的,可不单单只是一个简单的医疗体系和制度那么简单。

他要的是人们思想上的转变。

不同于农事和工业,即便是人们如何的顽固不化,可面对粮食增产以及工业带来的收益,都无法否定其价值。

可医疗就不一样,它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建立在无数的疫病和数不尽的尸骸上的。

倘若人们依旧将疫病视作上天示警,依旧紧守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刻板思维,那中国的医疗便很难有发展。

中国外科医疗的萌芽,那可是领先世界数千年的,结果却还是因为思想上的桎梏而消失在了历史长河当中,终被外人所反超。

这不得不说,是一大遗憾!

而今,王潜无论如何也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随着王潜的问话,德阳殿陷入了更深的死寂,殿外呼啸的风雪声,似乎变得更加清晰了。

……

汝南的冬天,雪落得格外沉重。

铅灰色的云层遮住了阳光,寒风卷着鹅毛大雪,无休无止地飘落,覆盖了龟裂的田地,掩盖了荒野间的污秽,将新蔡城外那片巨大的安置区也染成一片触目惊心的白。

刺骨的寒冷,如同疫魔的帮凶,不断侵蚀着流民们本就微弱的热量。

然而,就在这片死亡与绝望交织的白色冻土上,一种微弱却顽强的生机,正艰难地对抗着严寒与疫病。

安置区边缘,一排排新搭建的、相对规整的窝棚在风雪中挺立。

棚顶和四壁都用厚厚的草帘和能找到的破旧毡毯加固过,尽力抵挡着寒风的侵袭。

棚内,燃烧着收集来的柴草,虽浓烟呛人,却也带来一丝不可或缺的暖意。

最重要的是,每一个窝棚门口,都架着一口或大或小的铁锅,锅下,是同样冒着浓烟、噼啪作响的火堆。

陶罐里翻滚的,不再是单一的苦涩药汁,而是能够真正化解疫情的良药。

在张仲景和华佗的不断尝试与调整下,药方日趋精炼,来自各地常平仓调拨、以及像李维这样豪商巨贾紧急捐献的药材被充分利用。

黄连、白头翁、芍药、甘草……各种药材按比例配伍,在滚水中释放着复杂的药性。

更令人心安的是,大量雪白的粳米被投入锅中,与药汁同熬,药草的苦涩被米汤的温润中和,最终变成一种浓稠的、深褐色、散发着奇异药香与米香的药粥。

隔离区边缘,一处地势略高的草棚下,张仲景裹着一件半旧的厚袄,头发和眉毛上结了一层薄薄的白霜。

他借着火光,正飞快地在几片粗糙的麻纸上书写着什么,笔尖因寒冷而有些僵硬,但字迹却依旧清晰有力。

纸上密密麻麻,记录着不同药方在不同病患身上的效果,详细标注着用药后的体温、脉象、排泄物性状的变化……

这是他连日来呕心沥血的观察记录,也是未来《伤寒杂病论》的雏形。

其中的每个字,都浸染着灾民们的血与泪,同样也散发着后来人的希望光芒。

“先生,先生!”

一个年轻的药工冒着雪跑来,脸上带着一丝罕见的振奋:“西三区那个灌了华先生麻沸散又切了脓肠的老丈,方才醒了,喝了小半碗热药粥,竟……竟有力气说饿了!”

“当真?”

张仲景猛地抬起头,眼中爆发出明亮的光彩,然后丢下笔,抓起手边一个陶罐。

“快,把这罐温着的药粥带上,带我去看看!”

张仲景冲入风雪,脚步竟带着一丝轻快。

华佗那惊世骇俗的“剖腹”之术,竟真的从鬼门关抢回了一条命,这无疑给深陷疲惫和沉重压力的医者们,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营地中心,最大的几口药粥锅旁。

流民们排着长长的队伍,秩序井然,风雪很大,吹得人睁不开眼,队伍移动得很慢,但没有人推搡,没有人抱怨。

每个人都紧紧裹着能找到的所有破布麻片,静静地等待着。

当那滚烫的药粥,混合着药味和米香的糊糊被舀进破碗时,那瞬间传递到掌心的暖意,足以驱散部分刺骨的严寒和内心的恐惧。

营地入口处,风雪弥漫中,几辆满载的大车再次艰难地驶来。

这一次,车上的油布下,是码放整齐的麻袋——粮食!

这些,都是来自兖州东郡张氏、冀州清河崔氏等数家大族,响应朝廷诏令,紧急调拨捐献的救命粮!

押车的管事跳下马车,一边呵着冻僵的手,一边大声对着营门守卫喊道:“快卸车,都是上好的粟米,都是东郡张家、清河崔家捐的,家主说了,务必送到每一个灾民手里!”

守卫们脸上露出快意的笑容,连忙招呼人手上前帮忙卸车。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快地在营地中传开,排队的流民队伍里,响起一阵压抑的、带着哽咽的骚动。

“又有粮来了……”

“是……是东郡张家?烧债契的那个张家?”

“还有清河崔家……老天爷开眼了……”

“朝廷……朝廷真没丢下咱们……”

低语声在风雪中传递,一种名为“希望”的东西,比任何药石都更能温暖人心,也更坚固地维系着这片死亡之地脆弱的秩序与人心。

那笼罩在头顶、令人窒息的沉沉雪云,仿佛被这无数陶罐蒸腾起的白色云雾,被这无声传递的暖意,被这汇聚而来的八方支援,撕开了一道细微却无比明亮的缝隙。

金色的阳光洒了下来,飘了几日饿大雪,也终于停了!

您阅读的小说来自:幽幽小说网,网址:www.xiaoshuouu.co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