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织锦坊那十台织布机为例,它们长约两米,宽一米,织布人需坐在外面一头边缘的木档上。
从坐人的地方开始,机身一点点往上倾斜,在两米处竖起一个架子,架子两边安装着两个可以活动的圆木作为支撑,下面则用一根绳子和脚沓子相连。
其基本原理是将经线和纬线分别穿过织机上的钩子或梭子,随着织机上的梭子或杆子来回穿梭,经过横纬线的交错编织,最终形成布料。
具体而言,织造过程需完成开口、投梭、打纬、送经、卷布五大运动。
在实际操作中,女工们纺织时效率极为低下。
手动操作梭子穿梭的速度受到极大限制,每分钟仅仅能完成30 - 40次投梭动作。
而且,劳动强度大得惊人。
女工们需要持续不断地踩踏踏板、投掷梭子,长时间的高强度劳动,让她们的腰肌不堪重负,极易造成腰肌劳损。
不仅如此,织布幅宽也受到严重限制,手工织机通常只能生产40 - 60厘米宽的布匹,远远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图案方面更是单一乏味,提花能力十分有限。
若想织出复杂的图案,就需要更换大量的综片,过程繁琐且耗时费力。
最后,断经处理也是一大难题。
一旦经线断裂,必须停机手工接续,这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还严重影响了生产效率。
江月瑶虽对那本《天工织造图谱》看得一头雾水,犹如雾里看花,可对于裴四郎而言,这书却如同一座蕴藏着无尽宝藏的神秘矿山,吸引着他深入探寻。
裴四郎捧着书,目光如炬,全神贯注地研读着。
时而眉头紧锁,时而眼前一亮,没过多久,他便胸有成竹地提出了几项极具创新性的改进方案。
他先是提出采用质地坚硬、韧性十足的硬木来加固织布机的机架,以此替换那些容易损坏的竹制部件。
在他看来,硬木的坚固耐用能为织布机提供更稳定的支撑,大大延长其使用寿命。
接着,他又建议使用铜质轴承来替代原本的木质轴套。
铜质轴承不仅耐磨性更强,还能减少摩擦力,让织布机的运转更加顺畅。
对于梭子的改良,裴四郎更是独具匠心。
他计划在梭子上镶嵌铁质导纱器,如此一来,梭子在穿梭过程中便能更加精准地引导纱线,减少纱线的缠绕与断裂,提高织布的质量和效率。
而在织布机的整体结构上,裴四郎也有着大胆的设想。
他打算在原有的织布机上设计一套曲柄连杆机构,实现踏板的联动。
这样一来,女工们踩踏踏板时便能更加省力,同时也提高了操作的协调性。
他还提出增加飞轮装置,利用飞轮的惯性来保持织布机的运转,减少因动力中断而导致的停顿,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
母子俩人正讨论得兴起,外面却传来了立松的声音,“夫人,院外有人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