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起步
拿到陆军部筹备处发放的部队番号后,就是滕毓藻自己的事了。
虽然他的前锋军饷械都由直隶自己解决,可也同样不能随意增加番号。
增添部队,这是必须要由陆军部筹备处批准的。
也就是说,这一次朝廷不仅仅是单纯编练新军那样简单,朝廷这是接机要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地方上各部队的军权了,甚至这跟很可能还只是一个开始。
不过,前锋军这总计十三个镇的番号,还是有滕毓藻自己说了算的。
滕毓藻的安排是,原前锋军程》、《铁路简明章程》、《奖励华商公司章程》、《矿务章程》、《公司注册章程》、《试办银行章程》等。
在教育改革上,推行新政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废科举,办新式学堂,并着手研判派遣留学人员出洋。
命各省城书院改成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改设中学堂,各县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废除科举一事,最终是张之洞和袁世凯二人联名上奏折,朝廷经过近两个月的争论,最终决定,今年进行最后一次科举,此后便废除科举制度。
虽然杨士骧和北洋大学堂总办蔡绍基一再进言,要滕毓藻担纲领头向朝廷谏言,废科举,兴新学,可滕毓藻最终没有答应,只是表示他完全赞同他们的建议,不过他不会出面上奏折。
但滕毓藻也表示,会安排《大公报》发表建议取消科举兴办新学的文章。
这些消息果然引起了袁世凯的注意,因为袁世凯拒绝了和张之洞、刘坤一联薯要朝廷实行君主立宪的折子,感觉颜面上有些放不下,正好就废除科举一事联络张之洞,两人一拍即合,当即联名上奏,朝廷最终也果然同意了。
只不过,朝廷这个决定在朝野引发了轩然大波。
尤其是文人士子们,对于袁世凯和张之洞口诛笔伐,在舆论上大肆攻伐二人,犹如他们捅了马蜂窝,这让他们一时间成了文人士子们讨伐的目标。
见到这样一番场景,杨士骧不由对滕毓藻大为佩服,而蔡绍基只是苦笑摇头不语。
滕毓藻知道蔡绍基这个留美幼童出身的学堂总办的心思,对于他这种滑头做法很有些不屑,只好耐心地告诉蔡绍基。
他很欣赏曾国藩的那句“说话要软,做事要硬”的话,直隶现在只是打着推行洋务的幌子,实际上他要在除文化方面外的其它各个领域都要尽最大努力推行全面西化,现在不能把直隶和代表直隶得他本人置于风口浪尖,成为众矢之的。现在直隶最需要做的,就是埋头做事,而且只做不说。
滕毓藻告诉蔡绍基,他准备将《北洋大学堂》改名为《北洋大学》,由他做首任校长,除科目设置必须报请他批准外,其余这所大学的一切,均由他一人做出决定即可,需要资金,他尽可以拿出需求计划报给他。
滕毓藻唯一的一个要求就是,要蔡绍基把《北洋大学》早日办成类似他在美国的母校《耶鲁大学》那样的有相当学术氛围的综合性理工科大学,要成为国内乃至亚洲最有名气和成就的大学。
同时,他还将报请朝廷,委任蔡绍基为道台衔职,就任北洋新式教育处总办,总揽直隶境内大中小学设立运作事宜,在杨士骧的领导下将直隶的新学尽快全面铺开。
在这次谈话后,恍然大悟的蔡绍基立刻就全身心投入直隶的教育体制改革中,真正做到了埋头做事,而且还多做少说甚至不说的境地。
按理说,改革官制是新政的一项最重要内容,朝廷也的确在政令中说了,改革的内容包括裁冗衙、裁吏役、停捐纳。
也就是说,朝廷想要裁撤没有多少存在意义的衙门,比如对国计民生没有什么左右的衙门、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