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充满了不真实的魔幻色彩,至少有七十万难民涌入租界,入夜后,以四条马路为核心的繁华地带依然灯红酒绿,人来车往,俨然是个不夜城的样子。
城市的另一侧,则残垣断壁,激战正酣,枪炮声,爆炸声此起彼伏。
“怪不得说淞沪会战是表演给外国人看的。”李国魁一边喃喃自语,一边在残垣断壁间穿行着。
一天不间歇的战斗,让他的身体已经极度疲惫,但是阵地上缺兵少弹的情况,却驱策着他继续奔波。
他已经想好了,既然系统给了提示,那他今天无论如何也要去找工兵营的蔡仁杰一趟,至于蔡营长愿意不愿意理他这个小小少尉,又或者蔡营长那有没有办法真正帮到三排,那也只有先见面再知道。
李国魁先找到工兵营驻地,却被告知蔡营长并不在,而是和几个上海工友去一家租界边缘的工厂里鼓捣东西去了。
李国魁可没有时间和心情三顾茅庐,心一横,直接找了过去。
一路上找了好几个难民问话,可是这些难民一开口,就是令人绝望的鸟语花香,幸好带着唐睿明这个无锡人,他和难民用吴语倒能勉强交流。七拐八绕,终于找到了那家偷摸为中国军队输送物资的工厂。
淞沪会战时,租界当局宣布严守中立,不得有任何作战物资支援给交战双方。
再加上日本间谍机关在租界内针对性的搞暗杀和破坏,尽管租界内当时有近200万中国人,上千家工厂,却只能眼睁睁看着中国军人处于绝对劣势下和日军拼杀,无法为中国军队提供最需要的军工支持。
这是属于半殖民地的哀伤!
也有极个别敢于冒着巨大的风险帮助中国军队的工友和工厂主,偷偷摸摸的帮助中国军队修复军械,生产军资,李国魁他们找到的,就是这样一家良心工厂。
工厂门窗都掩着木板,避免灯光透出去,有工兵营的士兵在门口把守,看到确实是88师的弟兄,又问了几个问题,才放李国魁他们进去。
工厂里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好些工友们义务加班,和工程营的部分战士们一起开足马力,在打造着什么。
李国魁甚至看到了这个年代中国急缺的钢筋,水泥,真不知道他们从哪里搞来的,在做些什么。
李国魁见到蔡营长的时候,他正歪扣着钢盔,敞着军装,一手图纸一手比例尺的和工友师傅讨论着什么,圆鼓鼓的脸上倒没有军人的彪悍和杀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