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觐见时,叔孙通就充分吸取了教训,不讲大道理,只讲这样做,将会怎样,于是刘邦龙颜大悦,赏赐五百金,授太常一职。
先帝在位之时,有次欲策马从山巅疾驰而下,结果被袁盎劝阻。
袁盎怎么劝谏的?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骑衡,圣主不乘危而徼幸。今陛下骋六騑,驰下峻山,如有车惊马败,陛下纵自轻,奈高庙、太后何?”
因此,对于上位者,想要劝谏,首先,你的话得能让他听进去,听不进去,就算哭死也是没用。
其次,劝谏也要从对方的身份、地位、性格方面入手。
不懂这些,就拧着性子硬要劝阻的,统统都只是莽汉,除了让对方因为你鲁莽的行为,更加厌恶和讨厌你所说的话之外,基本没有别的效果。
想到这里,汲黯就拜道:“臣蒙殿下不弃,不以臣卑鄙,臣斗胆上奏,此处应加一句……”
汲黯捧着那帛书,走到刘德面前,摊下来道:“此出如是再加一句‘民三年耕,则余一年之蓄;仲尼曰:苟用我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成此功也。三考黜陟,馀三年食,进业曰登;再登曰平,馀六年食;三登曰泰平,二十七岁,遗九年食。然后鲈德流洽,礼乐成焉。故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当可更善!”
这只是汲黯的一个试探,当世的儒家最擅长的就是这种花样了。
先试探,当发现对方不抗拒后,再逐步深入,谈论儒家的理念,最终潜移默化……
刘德怎么不了解儒家的这套流程?
只是,他不是那种无脑黑儒家的人,对儒家也没什么成见。
不过,他想了想,问道:“卿之言固善,然而,我问卿,奏疏三要素是那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