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点点头:
“康王已登基,年号建炎。”
赵九龙倒没什么,只是有些好奇。赵宣和有点失态:
“太上皇已脱困,此事难道赵构不知道?他竟敢私自登基,与谋反何异?”
赵宣和如此激动,男子有点惊讶:
“太上皇脱困,只是个传言,有谁看到?”
怕赵宣和说太多,赵九龙将话接过来:
“张大人他们收复汴京后,应该派人去联系南边,为何康王还会登基?”
赵构太昏,比赵佶还混蛋。那么多良将,杀的杀贬的贬,只为不救回他老爹和哥哥。
赵佶和赵构两人,赵九龙决定选择赵佶。
他们控制京城后,赵九龙怕赵构称帝,派人去南边联系。
怕赵构不信,赵宣和亲笔书写。
另一男子说出实情:
“此乃我大宋人之愿,就算太上皇出现又如何?若非他昏庸无道,何来靖康之乱?”
“康王年轻有为,众望所归。有他在,定能带领大家收复河山,一雪前耻。”
赵九龙呆住,他以后世者的眼光看人,现在这些人,没他那么有本事。
除张邦昌那些害怕赵佶的伪官,有多少人拥护赵佶?
赵宣和说不出的落魄,脚滑差点摔跤,也没任何感觉。
赵九龙以为他在为赵佶难过。
“不用担心,我们不认赵构,只认赵佶。”
邵青不解:
“我认为他们说得有道理,康王当皇上,怎么也比太上皇好吧?”
其它几人纷纷点头。赵九龙叹道:
“赵构这人,非你们想的那么好。为了皇位,他可以什么都不要,包括亲情、民心。至少,赵佶做不出来这些事。”
赵宣和激动万分:“小赵,你真如此想?”
“绝无虚言,”恐怕从后世穿过来的人,都不会选择赵构。
“当然,首先要赵佶没死才行。唉,也不知他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