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为了能提高自己论文的可信度,许强还专门重复了前世的一些相关实验,理论结合实验,让论文的质感更高,并且将数据也都详细的列了出来,方便其他人的检验和论证。
其实军用炸药的研究,理论只是最简单的第一步,甚至做出样品也并不难,问题的关键是如何保持这种军用炸药的稳定性。
几乎所有的军用炸药,除了爆炸威力方面的性能外,还必须能量水平高、稳定性好、相容性好、感度适中、作用可靠,并且能够长期存储。
在前世的时候,美国是最早在实验室中完成CL-20炸药合成的,然而因为稳定性的原因,一直无法量产,且成本非常的高。
CL-20其最大的特性就是非常敏感,轻易碰撞都有可能爆炸,很容易给周边人或物造成伤害。
当初美国曾合成的全氮阳离子盐,相关研发人员刚合成1克,防爆的实验设备就被当场炸毁了。
至于之前徐元明在BJ实验室发生的事故,其实当时他已经找到新一代高爆炸药的合成工艺,但最终在研究如何稳定这种炸药的步骤上出了纰漏,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但是许强是掌握全套高爆炸药的成熟合成以及生产工艺的,所以哪怕他不需要进行实验验证,也一样可以拿出完成的技术方案。
现如今,许强几乎是保持一个星期一份学术论文的效率,然后将这些论文直接寄到五机部。
通常来说,一个专家学者一年发表十篇以上的论文,其实就已经算得上是高产了,而许强目前的效率,简直堪称逆天。
但实际上,国内也确实有学者达到过这样的论文发表效率。
在后世的统计中,来自西北工业大学的黄维院士,可以说是我国最高产的院士。据不完全统计,黄维院士的总论文数量已经达到2731篇,目前在国内的学者里面排名第一。
从1979年到北大读书,到如今2023年在西北工业大学做研究,黄维院士在44年的时间里面发表的论文数量超过2700多篇,这样意味着每年都要自己发表或者挂名60多篇论文,每个月都要有五篇署名的文章发表。这样确实可以说是我国目前最高产的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