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它干嘛?公瑾,你还有心思去赴陆康的邀约?”孙策没好气地说。
周瑜接过竹简看,轻声说:“伯符,这是太守所设竹兰会的名册,去的多是天下大家名士,其中也不乏有才之人。比如这个徐州广陵人张纮。我幼年在京师时,就听说过他的才名,他文章极好,父亲总是让我学习他。听说他曾被大将军何进、太尉朱儁、司空荀爽辟为掾属,皆不就,避难在江东。伯符兄若要成就大业,这样的人才归于麾下,越多越好,不如趁此机会,我和伯符兄一起去赴会,可以当场见到他呢。”
”去也可以,只是公瑾,你见到陆康,会能忍得住不质问于他?“孙策问。
”此刻还不能,以后一定会替晖哥他们讨回公道。“孙策看着周瑜的脸色越来越白,双眸越来越漆黑,这黑白分明的对比不仅让他立体硬朗的侧颜无比俊美,更让他的轮廓英气勃勃,孙策知道这是周瑜十分隐忍的表情。尽管他正在强压心头的怒火和冲动,表面上看去仍然温文尔雅。只有从小就了解他的孙策才知道他波澜汹涌的内心。
孙策爬起来,站到烤肉架前,左挑右选,终于找到一块烤得又香又不糊的胸脯肉。
他取下来,笨拙地学着周瑜用短刀切成小块,撒了胡盐,端到正在发愣的周瑜面前,”公瑾,吃点,这是我专门挑给你的。“
在舒城的岁月过得很快,也不知是谁先开始,孙策周瑜不知不觉中默契地不再互称小名。而是以”伯符,公瑾“互称。毕竟”阿策,阿瑜“这样的昵称让两人显得像孙权那样的小包子一样,和已经是鲜衣怒马少年郎的两个美男子不相匹配。其实这种默契是在周瑜到访孙策居所后形成的。每次周瑜到孙家,孙权顶着一脸婴儿肥就追前跑后地跟着周瑜,他很喜欢小周公子。他和兄长完全不一样。正是”阿权“的参与,促使周瑜和孙策不约而同地互称表字。
周瑜接过肉,用银叉叉了放在口中慢慢咀嚼。
他转身从身后的小炉上取下温热的杏花酒,给孙策斟满:”伯符,我们以后常出来打猎,烤肉,饮酒。。。可好?“
”当然,不过公瑾最好把你家那些仆从支开,就我们两人!“孙策看看奉周瑜命退到小丘下面离着他们五十丈远的周峰等人,笑着说。
”好,知道你不喜欢有仆从。没关系,我会烤肉温酒。“周瑜说。
”太棒了,我只会吃肉喝酒。公瑾从小锦衣玉食仆从侍奉,我可是从小就帮阿娘看管弟妹,就像一只牧羊犬!野惯了,不喜欢屁股后面跟着一帮随从。“孙策哈哈大笑。
上元节正月十五本来是西汉文帝为纪念成功平叛吕氏众人而设。光武帝建立东汉以来,由于佛教文化的传入,上元节更加普及,汉明帝永平年间,为了弘扬佛法,明帝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陆康虽然没有那么笃信佛法,却因为天子的大力提倡,也乐于追随汉室“燃灯表佛”,而且他还广招辖内或者附近的名人文士,大家子弟甚至出身寒门的学子,聚集于上元佳节之夜,在他太守府别院“竹兰轩”饮酒作赋吟诗清谈,他以此考较附近的青年才俊,为朝廷举荐贤才。大多数参加的青年才俊都年满十八岁,偶尔有特别出色的他也破格邀请。比如这次邀请的周瑜。
聚会是在上午就开始的,一直要持续到午夜熄灯。
食物美酒是充足的。这吸引着不少人从早待到晚。
期间在竹兰轩的回廊都挂满白绸,参会之人随意在上面题诗作赋。由名士大家随意品评。
聚会结束时最好的文章诗赋会被选中,并获赠太守珍藏的美酒一坛。
当然,很快会收到太守举荐茂才的机会。
上元节的清晨,有些寒气的晨雾还在舒水上飘荡。
周瑜一大早就带着周峰和几个小厮来到道南大宅。孙家正要开火做早饭。拜过孙夫人吴氏,周瑜吩咐把给周家带来的早饭呈上摆好。孙媛,孙权等高兴地向周瑜道谢,而两个小的孙翊孙匡则直接跳起欢呼。
周瑜看看狼吞虎咽的孙策:“伯符,我还给你带了一个匣笼。一会儿送到你房内。”
孙权仰起小包子脸,盯着周瑜看。半晌才说:“公瑾哥哥也给权儿带了吗?”
周瑜听了,一脸温柔地俯身说:“阿权还小啊,现在还用不着。”
孙策问:“什么好东西,是点心么?”他见周峰抱着一个一臂长半臂高的大漆盒,黑底暗红的镂空花。十分精致。周峰抱着它走过自己身旁的时候,隐约飘过一阵清淡的花香。
孙策一吸鼻子:“嗯,花香,很好闻啊,公瑾,这里面不会是你常提起的杏花酒吧?”
周瑜星眸微微一闪,瞟了一眼孙策:“伯符,你能不能不要想入口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