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策,你这到南阳已经好几天了,既不来校军场练兵,也不参加朝会,整天躲在寝帐是怎么回事?”孙坚见儿子没精打采地进来,厉声问。
“父亲,是阿瑜,是阿瑜病得太重。。。孩儿只是等他醒来。”孙策低头嚅嗫着说。
“这个阿瑜就是你和舅父常提起的前洛阳令周异嫡子周瑜?”孙坚目光如炬,盯着儿子。
“是”孙策不敢看父亲:“是。。孩儿。。幼年的好友。。。我们已经七八年没见了。”
“嗯,看他现在的状况,不适合留在大营。”孙坚说。
“父亲!”孙策听着孙坚的语气,觉得不妙。他太想和周瑜一起留在军中。
“阿策,袁主公已经决定举旗讨董,我们不日就要大军北上,战事一起,你带着个病人,如何行动?这样吧,周瑜从叔父周尚正好在袁主公这里做幕僚。我已经书信给主公和周尚,请他们准许周尚回舒城处理周晖等人的后事,这样也可以把周瑜和他的家人周岭带回去。这是目前最好的安排了。”孙坚说话从来都是干脆利索,不容置疑。
孙坚见孙策涨红了脸,一脸不情愿。于是厉声道:“你强留他在军营里,是要他去死么?是好朋友,以后还有得是机会见面。但首先他得养好身体活着。你今天就要参加操练,不许耽误。”
孙策无奈,点点头。接着又说:“那。。。我现在回去看看阿瑜,马上回来。”
来到周瑜的卧榻前,看他服了药,已经熟睡。孙策悄悄解下自己的一块玉玦,放在周瑜的枕头边上。一扭头,看见周瑜的外袍搭在小几上,便蹑手蹑脚地走过去,摸到了那块刻着“怀瑜握瑾”的玉佩,解下来揣进怀中,然后把自己这块刻着篆字“策”的玉玦系了回去。
袁绍决定响应庶兄袁绍的讨董檄文,并非是真的尊重他这个自己丝毫看不上的兄长,而是不想做那个挑头的人。
他现在隐约觉得,汉室气数真的是到头了,那放眼天下,还有谁能与四世五公的汝南袁氏相提并论?
中平六年是个多事之秋,自从年初四月灵帝驾崩以来,宫廷中朝堂上你方唱罢我登场,皇帝换了两个,宰辅三公走马灯。
带着剽悍西凉劲旅入京的董卓更是血腥统治,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一时间洛阳一片凄风苦雨。董卓也知道如此倒行逆施必不长久,于是解禁党人,招募或者说强迫一群不得志的士大夫入朝为官。对逃离京师的袁氏家族子弟则封官拉拢。饶是如此,仍然不能阻止众多的有识之士纷纷逃离洛阳。这其中就有曹操。
中平六年十二月,逃到陈留的曹操散尽家财,又得到孝廉卫兹的帮助,组织约五千义军在己吾起兵讨伐董卓。随后,广陵郡功曹臧洪劝说广陵太守张超起兵反董卓,随后臧洪联络陈留太守张邈、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东郡太守桥瑁一同在酸枣会盟伐董。
袁术坐在自己的书房里,一边凝视着煮茶的小炉,一边发呆想心事。
“主公”,袁术的谋士郑泰走进来,他到这里根本不用禀报。袁术也不计较。“主公,已经探知,勃海太守、司隶校尉袁绍,陈留太守张邈,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和济北相、骑都尉鲍信都已经举旗反董。加上我们和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一共已经有十二路人马了。听说曹操也要在近日起兵。
“看来老贼董卓大事不妙啊。”袁术微笑道。
“主公,据说举旗反董的人虽然不少,真正拔营准备攻伐的人却不多,只有曹操和孙坚。”
“孙....文台倒是勇猛,可像他这样能打又能带兵的人,他为何杀了张咨投靠于孤呢?他完全可以自立嘛。”袁术摇晃着脑袋,百思不得其解。
“主公,当今天下,能登高一呼,从者如云的也就是本初公子和你了。孙.....文台祖上是瓜农,本人倒是熟读兵书史册,又孔武有力,战功赫赫,他若能自立必然会雄霸一方,只可惜他没有士族大家的底蕴,有兵却养不起他们。主公家产丰厚,又是嫡子,加上这南阳产丰富,粮饷不成问题。在下以为,这才是孙坚甘愿臣服主公的主要原因。”
“哼,也对,不过你们也不要对孙坚另眼相看,他还是很能打,也很有见识的。据说中平三年,韩遂等人在凉州反叛,司空张温率军讨伐,董卓和孙坚同为张温的部下。那时候,孙坚就对董卓不满,曾建议张温杀死董卓。他们早就结下梁子。所以这次伐董,孙.......文台一马当先也很正常。”
“依属下看,孙坚怕是十分妒忌董卓,当年他们是地位相当的军汉,董卓也非大族世家出身,都是以军功上位,他孙坚还只是一个小小的长沙太守,而董卓已是相国之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甚至天子也对他言听计从,这能不让孙坚心里不是滋味?”郑泰缓缓道。他还有句话没说,其实他内心深知是袁术的财力和富饶的南阳粮饷把孙坚吸引到身旁的。
---------
与此同时,在军营中准备开拔进攻洛阳的孙坚,正在后帐内和儿子孙策理论。
“十八路诸侯大多东北方向来攻,集结在荥阳一带,从南阳向北的只有我们一路。那些诸侯大多只是搜刮钱粮,劫掠人口,壮大自己的势力,又有几个人真正在讨伐董卓?梁国都城睢阳是洛阳的门户,尤其是芒砀山外落霞谷,易守难攻,我们一支人马通过睢阳,若中埋伏,不堪设想!"孙坚盯着儿子稚嫩的漂亮的脸庞,好像在端详一件稀世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