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一直秉承儒家经法,才得四百年国祚延续至今。。。”郑玄点头道。
“老先生,你说的对,大汉一直尊崇儒术,可如今盗贼横行,尤其我们江东百姓,深受山越匪人祸害。他们也在儒家治国之下,却毫无礼义廉耻,烧杀劫掠,无恶不作。我咋看不出儒家治国有什么好处呢?”孙策叫道。
“唉。。。”郑玄叹了口气:“世风日下,世风日下。。。自从当今天子登基以来。。。宦官当政,外戚霸权,哪还有文景之年的半点风范?圣上若再不整治吏政民风,如此下去。。。大汉四百年基业怕是要毁于一旦。。。唉。”
“当今之乱,圣上是始作俑者,怨不得别人。孟子有言,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圣上自己把张常侍,赵常侍比作父母,百般娇纵。这些宦官都出身苦寒,未曾受过儒家典籍教化,一旦入宫至君侧,便得意猖狂,唯利是图,滥用君权。而外戚亦然。何贵人出身屠户之家,何贵人封后,其兄以屠户之见识平步青云,如何能治国平天下?“
周瑜淡定地说出这番话。孙策却叫道:”嗨,我说周公瑾,你出身士族大家,说这话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市井寒门连饭都吃不饱,要礼义廉耻何用?“
”秦国能以法家强兵强国,原因就是法家给未经教化之市井之徒建立了规矩,道德低下之人须用法典规范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比如山越人常以寻常村落为掩护,日为耕民,夜为盗匪,保甲连坐制未尝不可。而当今天子恰好相反,对熟读孔孟文章,道德气节并存的士族使用朋党连坐,党锢之祸骤起。这是伤害国本之举。所以,学生以为,秦国之所以灭六国,是其把市井之徒以法束之,使其军强。而秦国之所以二世而亡,则是不思教化民众,对有德之士滥用酷法所致。我大汉开国之后以儒家为本才使国祚绵延四百年,而当今天子又对士族学子用公孙鞅之弱民,疲民,辱民,虐民,愚民之法,让士人离心离德,则亡国之日不远矣。“
郑玄把手指放在唇边,做出嘘声:”瑜公子,你这些话是从哪里学来的?可不能随意乱说,你叔父,父亲都在京为官。他们都是大汉的忠臣,以守卫天子光复大汉为己任。你是忠臣之子,不可给肖小之徒制造借口陷害良臣。“
周瑜脸涨得通红,“先生,我更喜欢孟子,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既然天子对他的天下都不在乎,不愿意做有德之人,那臣子也不必做愚忠之人。”
周瑜说完,郑玄着实吓了一大跳,他瞪大了眼睛正准备教育这个胆大妄言的小公子。
孙策却已经在旁拍掌大笑:“好好,这才是公瑾的心里话。”
“瑜公子!你这么说话,要把洛阳令连累惨了啊。”郑玄急道。
“不会,我父亲已经决定辞官回乡。很快就会辞去洛阳令一职了。”
“原来如此,我也听说有一批京官要辞官,京中士绅将在荀公府邸饮宴聚会,九曲流觥,想必令尊也会赴宴?”郑玄问。
周瑜还未答话,就听见孙策大叫:“阿瑜,什么时辰了?先生要考教背书,你背了吗?”
周瑜也是一愣,“不好!,我们要晚了!”拉起孙策三步两步跑下酒肆,叫了一辆马车,快速回到了学馆。
今天的史典先生姓杨名鸣,字子啸,是弘农杨氏的一位远系子弟,年过五十,十分古板。
在大汉的官学里,太学中学习《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儒家经典。
此刻已经是申时一刻,学子们都背好了书,正在吃下午茶。
周瑜拉着孙策蹑手蹑脚地溜进了学堂,正准备坐下,就听杨先生拍着叫道:“周公瑾,孙伯符,你二人今天逃课大半天,是不是先生教的功课都背会了?”
周瑜和孙策对看一眼,非常淡定,因为对于大经【左转】【易经】和【礼记】什么的,他们早就烂熟于胸,当今躬身道:“先生,学生都已背会,才出去西市游览了一小会儿。”
“学生也完全背会。”孙策附和道。
杨鸣冷冷看着他俩,这两个童子可以说是洛阳的两个金童子,漂亮俊秀的面庞,隐隐看出过十年,一定是绝世美男的模样。
可这两个也是整个学馆里最淘气最不把他当回事的淘气包。
“好吧,你们两谁先考较?”
周瑜一推孙策:“伯符年长一月,请伯符先背。”
孙策漂亮的两旁上双睛明亮如火,当仁不让地说:“我来!”说着他就摇头晃脑地背起来:“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
杨鸣冷笑着拍拍案几:“孙伯符,我们今天要背的是【谷梁传】中【郑伯克段于鄢】,你们一早就逃学,竟然不知道么?你把【谷梁传】中的这一段背下来,既往不咎,否则竹板伺候。”
孙策这下傻眼了。他哪里背得出,看看排在他身后的周瑜,他正在看手里的书,也不知他从哪里掏出来的一本【谷梁传】正在读。孙策暗想,现在看还来得及?一会儿你也得陪着我。
孙策想到有周瑜陪着,立刻胆气壮了,走上前去,伸出双手,冲着杨鸣露出满不在乎的样子,那意思仿佛是说:随你便,竹板打手我扛得住。
三十下毛竹板子打手,对一个八岁的小童子,毛竹板子打手还是相当疼的。孙策漂亮的大眼睛里含着泪水,委屈地看了一眼身后的周瑜。想着赶紧和周瑜一起抱团取暖。按照先生的吩咐,跪在一边示众。
“周公瑾,你呢?背不出【谷梁传】就伸手过来挨打。”杨先生冷笑着看着眼前这个高个子的漂亮男孩。
“郑伯克段于鄢春秋战国谷梁赤浏览: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杀也。何以不言杀?见段之有徒众也。段,郑伯弟也。何以知其为弟也?杀世子、母弟目君,以其目君知其为弟也。段,弟也,而弗谓弟;公子也,而弗谓公子。贬之也。段失子弟之道矣,贱段而甚郑伯也。何甚乎郑伯?甚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于鄢,远也,犹曰取之其母之怀之云尔,甚之也。然则为郑伯者,宜奈何?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
周瑜目不斜视,朗朗而诵,把【谷梁传】背了下来。
这下子不但杨先生瞪大了眼睛,连孙策也长大了嘴:”公瑾,你什么时候背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