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猛地起了一个念头,当即说道:“想不到堂堂两世三公的庐江周氏子弟,竟然也和织席贩履小儿结盟,干居卖瓜武夫之臣。”
语带讥讽,面露嘲笑。斜楞着眼看着对面的书生。
那书生微微一笑,替王粲斟了酒。
淡淡道:“丈夫于世,上应无愧于青天,下应无愧于黎民,至于国君,当为有德有才者居之。何必在乎出身?”
“果然是个反贼!”王粲大声笑道:“如今天子在许都,尔等叛军,割据江南,阴谋裂王土,曹丞相秉承天子之意,奉旨讨伐反贼叛军,尔等负隅顽抗,不如早日授首献降,作为一个士族大家子弟,才不枉熟读先贤之书。”
“仲宣先生,才名远播,可尝闻孟子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周瑜站起身来,缓缓踱步,“如今汉室衰微,上几代天子或昏庸,或无才,或稚龄,让国家废弛,百姓流离。我江东法令有度,黎民安居乐业,天子有何面目和法理前来骚扰征伐?”
“然曹丞相替天子征讨也是正理,这汉家天下本该江河一统,焉能容尔等隔江而治?”王粲是十分正统老派的读书人,尽管他还比周瑜小两岁。刘表一死,他就极力主张归属曹操。觉得这才是士大夫的忠君之道。
“自古天下为有德者居之。一方百姓选一方之君,昔年强秦暴戾欲统一诸国,楚大夫屈原就曾吟唱‘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如今我江东为何不能效仿湘楚,隔江而治?”
”你。。。你。。。真是个反贼,是个汉家逆臣。“王粲气得满脸肌肉乱抖。
”仲宣先生,刘汉气数已尽,上古先贤尧舜禅让,而从未说一家一姓永世为君。尧舜之治才是顺天道,顺民心之举。良臣择主而事,良禽择木而栖。先生何不投我江东,与瑜一起辅佐我主公,建立不世功勋?“
王粲心里恼火,自己本想凭着清谈无敌的口才劝说周瑜投降,即便不成也并无妨碍。没想到倒被周瑜劝降。且说得自己哑口无言。
----------------------
貌似不欢而散的交谈,并没有让王粲对周瑜心生恶念。反而,他不知不觉地有些喜欢这个人。
站在船头,回首望着渐渐远离的东吴水师大营,暗暗决定以后写一部【英雄传】,一定也要收录周瑜。
他没想到自己会被周瑜释放,还亲自送他上船,并派兵护送到江心。
王粲有好几次都冲动地想告诉周瑜,你的营中藏有叛逆。却又忍住了,毕竟他还是希望曹丞相能击败江东,一统天下。
同时他又决心在周瑜被曹丞相俘获后,替他讲情,留他性命。
他从小就因文字上的才气被蔡邕赏识,他也听蔡邕多次讲起过,另一个青年才俊,就是周家的公子,极擅音律。
蔡邕还曾经说,有朝一日,天下安定,可以让他和周公瑾相识,他们一定会惺惺相惜。
没想到,竟然在大战之前,他们如此尴尬地会面了。并且,没有华丽的诗词歌赋,也没有琴音袅袅,有的只是唇枪舌剑,兵戎刀戈。
他摸摸怀里的蜡丸,那里有一封绝密地给曹丞相的信件,是个有关战局胜负的信件。
晚饭过后,周瑜不再和他争论天下,王权这类沉重的话题,相反,和他谈起了诗词歌赋。
称赞他的文章,并说自己非常仰慕蔡伯喈。王粲早就听恩师说过周瑜。。。还说这么有才的一个才子不知流落何处。
如果恩师知道周公瑾已经不是个与诗书歌赋相伴的世族子弟,而是征讨杀伐的领兵统帅,他会不会惊讶得目瞪口呆?
昨天夜里,周瑜亲口承诺,第二天一早,会派人护送他回到对岸曹营。并说天下安定之后,他们还可以一起泛舟饮酒,畅谈风雅。
谁知道周瑜离开不久,就有人偷偷摸进来,请他带信给曹丞相。他不知道写信的人是谁,暗夜里摸黑来,蒙着脸,告诉他要投诚曹丞相,请他带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