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罢大步离去。孙权心里暗喜,凌统真是知心,这样自己就答应了甘宁,又能报仇,于是孙权点头道:“就准了兴霸所言。”
甘宁谢恩后,坐回酒席,抬眼望向周瑜,心里感慨万分。这世界上只有大都督最了解主公。果然主公在大庭广众之下宽恕苏飞,给了自己面子。可是凌统的一番话,苏飞若不是周瑜已经提前护送到安全地方,怕是早晚也会被杀。这样被杀还和孙权无关。看来苏飞在江东是无法立足的。自己虽和凌统有嫌隙,但大都督一力维护,又和主公无直接仇怨,才可以在江东立身。而苏飞不行。
偷眼看周瑜,周瑜面无表情,镇定自若,好像刚才什么都没发生。心下稍安。
突然凌统大叫着闯回了酒宴:“至尊,苏飞早就逃走了,甘宁,你竟敢私放死囚!”
甘宁心里窃喜。看来苏飞已经逃脱,离开了西陵。
正准备起身辩解,耳边一个不算大声却十分冷峻的声音道:“至尊,不干其他人的事,是瑜派人护送苏飞出城避祸。”
孙权腾地站起身,眼看着就要发雷霆之怒。
脸色憋得通红。好一会儿,大帐中鸦雀无声。
孙权忍了又忍,颓然坐下,说道:"孤今日不胜酒力,有些乏累,就此散了吧。大都督留下,孤有事垂询。"
众将不知道孙权留下周瑜,到底说了什么,也不知道主公的帐子内发生了什么。
各位将领都拿到了主公的封赏和犒劳。只不见这次大战的总指挥周瑜受到了任何褒奖。
大家都猜测这跟周瑜保护并放走了苏飞有关。
周瑜非常识趣地交回了兵符,自己连部曲也没带,就带着十几名亲随回到了柴桑驻守地。然后闭门不出。每日读书弹琴养伤。
孙权则在西陵打扫战场善后。出人意料的是,他没再提起屠城的事。虽然下了屠城的命令,却只屠杀了些黄祖的亲兵。大部分百姓都按照周瑜的指引撤离了。渐渐地从孙权的近侍口中传出了些消息,原来周瑜用自己的功勋做抵,换孙权放弃屠城。
周瑜不在军中,众将领都觉得心里空空的,好像缺了主心骨。
不久刘表的援军就到了,长公子刘琦帅领三万人前来江夏。
孙权知道吴郡现在空虚,不能分兵常驻江夏,更兼整个军中,也就程普勉强堪能为帅,但是他正住镇吴郡。
思来想去,只好宣布撤回柴桑,将已经到手的西陵和江夏大部拱手扔回。
当然,回军的时候携带了大量人口,资源和马匹牲畜。
孙权到达柴桑的那天,天气和煦,风和日丽。
正巧三郡主的劳军船队也到了。
大家汇集在一起,兴高采烈。三郡主和孙权一起设立了孙坚孙策的灵位,把黄祖首级呈上致祭。
小乔最先觉察出了异样。那就是这些活动中都不见周瑜的身影。
小雅早就打探到了原委,悄悄给小乔传递了消息。
周瑜把自己关在军营最西边,柴桑水寨的尽头那小院中,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小乔心如刀绞,她太明白周瑜的闷闷不乐。找个借口脱离了众人溜出来,她要去看阿瑜!
刚接近周瑜的水寨,远远飘来一阵琴音,随着碧波而来,在傍晚的如血夕阳中,别有一番意境。
这琴音让小乔的心砰砰地剧烈跳动不止。
她听出了琴中的忧郁,落寞。
而琴音的末尾则是一种壮志未酬的苦闷。这琴音让她不安,让她焦急。
站住了脚望着远处飘来琴音的一艘大船,仿佛看见一身白衣,迎风而立。欲乘白鹤归去。
她拼命地跑,生怕去晚了见不到他!
为了让他惊喜,她吩咐从人不要通禀,自己先去洗浴了风尘,换上周瑜最喜欢的淡紫色的丝绸睡袍,光着脚穿一双丝履,蹑手蹑脚地潜入了周瑜的寝帐。
躲在帐子后面,见寝帐内一灯如豆,
袅袅琴音时断时续。
小乔来时,发现周瑜的侍卫们都在院子外守候,一问才知,周瑜吩咐不让他们靠近。
说是大都督想一人安静一下。
看见烛光下的周瑜,小乔才想明白为什么周瑜不让侍卫进院子。
原来阿瑜在饮酒!
周瑜不嗜酒,更不酗酒。实际上他平日里很少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