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素衣男子来到江边,在大雾中张望了一下,朝着小船走来。
“元叔,周瑜不会来吧?他胆量有这么大?”
忽然,伸手不见五指的浓雾中传来一阵箫声,是古曲【关山月】
两人循声而至。看见岸边孤舟。
舟上一青年公子,青衣儒冠,正悠然自得地吹着一根竹箫。
两个男子跳上小船。
“足下是?周。。”年长一些的男子迟疑着问。
箫声骤歇,“元叹兄,不是你让瑜单人孤舟在此恭候么?”
“哦,是。。周都督。顾雍携族侄顾慎来。。。向都督赔罪”
“何罪之有?”周瑜微笑。
顾慎在船上双膝跪地,长揖不起。“慎小人之心,误以为长姐睿姬被害和都督有关。。。才让家丁通过姻亲关系混入黄盖府兵。那日水银灌杖就是二家丁所为。都督宽宏大量,不加追查,让黄家和顾氏免遭大劫。”
周瑜扶起他:"吴郡士族在先主公时受了委屈,瑜感同身受。如今少主公气度宏雅,屡次表示要重用江东士族大家。还请二位不计前嫌,定理辅佐。"周瑜给两人斟了茶,说:"元叹兄,少主公甫即大位,正需要贤臣镶助。兄在曲阿、上虞皆有治绩。在会稽,讨平寇贼,安定郡县,众人称道。瑜想和子布先生一起向主公举荐元叹兄入主吴侯幕府。不知兄意下如何?"
周府的大书房在外院。此时坐了不少人,有世家公子,也有现役将领。
在边座上的事吕蒙,还有周泰,凌操等下级军官。最前座上的是陆议,陆绩侄叔,还有顾雍的两个儿子。然后是朱然。
正面的墙上挂着一面硕大的白绸子,上面浓墨淡彩地画着许昌以南的山川,河流,沼泽和城池。
周瑜正在给大家讲述兵法,地形,天气和水情的关联。
“诸位,现在官渡,曹袁对峙。曹操约有精兵两万,而袁绍精兵十万余众。诸位以为谁会取胜?”周瑜双眸明亮,盯着在座的青年士子和下级将领。
“按常理讲,既然都是精兵,自然是兵多者胜。”吕蒙抢先答。
看周瑜没有首肯,接着又说:“然曹操只把守要隘,就能以一当十。现在袁绍兵力虽多却无法速胜,就是这个道理。”
周瑜点点头:“子明说得对,为将者,第一要务是取胜的同时减少折损。如果兵多者必胜无疑,要将帅何用?”
吕蒙点头:“就是说要尽量以少胜多。”
陆绩年少,坐在最后面,他在远处突然大声说:“当年管夷吾在齐桓公下任相,九次聚合诸侯,一统天下,不用兵车。孔子说:‘远处的人不服从,只要专心修正文德,他们自己就会来投降的。’现今讨论的人不务求怀取道德的技术,而只是崇尚武功,我陆绩虽是年幼无知,也未能安心。为保百姓安生,应该罢兵休战”
众人纷纷看向陆绩。
周瑜微笑:“陆公纪虽然年幼,见识宏远。假以时日,必为辅国良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