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被门钥匙送走了,我看见了;至于巴格曼先生,不是混淆咒就是夺魂咒。其实也没什么奇怪的,你我心知肚明,是食死徒或者伏地魔亲自制定的阴谋。目标明确,行动高效,一击即中。”林站在事外人的角度满不在乎地点评道。
要说起来,原著《火焰杯》故事里,小巴蒂克劳奇的阴谋充满了各种画蛇添足式的不合理操作。
先是把哈利波特的名字扔进火焰杯,等同于向世人宣告,有人要阴谋对付大难不死的男孩,平白让人提高警惕;
而后刻意将门钥匙设定在三强争霸赛的奖杯――一件势必会被许多人重点关注的物品上――而不是随便找个破帽子、破靴子;
最后还得一路保驾护航,帮着哈利波特杀进最后决赛圈,确保他能成功摸到奖杯。
任何一个环节出错,伏地魔的复活就得无限期推迟,还平白浪费了这么个难得的好机会。
总不能指望每年都能成功顶替一个教授吧?
整个阴谋给人一种“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的既视感;换句话说就叫“没苦硬吃”。
整个阴谋最大的危险来自于小巴蒂能否成功顶替“疯眼汉”穆迪;这一步一旦实现,后边的事情完全可以水到渠成,波澜不兴。
难道不是伏地魔那边准备好魔药材料,穆迪这边就带着格兰芬多四年级上一堂户外实践课;等走出限制幻影移形的魔法范围,只要将门钥匙往哈利波特手里一塞,完事儿!
作为一个受到邓布利多和学生们信任的教授,做到这些很难吗?能比给克鲁姆下夺魂咒、给奖杯设门钥匙更难?
为什么要故意把哈利波特塞进三强争霸赛引起关注呢?
为什么要把计划的最后一步放到万众瞩目的决赛现场呢?
为什么要拖延一年时间,平白增加不确定性的风险呢?
为什么要把计划放在众多人员参与的三强争霸赛,而不是更加可控的黑魔法防御课课堂上呢?
按照《火焰杯》故事原著的描述,小巴蒂刻意让哈利波特在万众瞩目的舞台上走向宿命般的结局;故事的戏剧性和仪式感倒是拉满了,可故事的合理性几乎碎成了渣。
知道的人说那是伏地魔和食死徒的阴谋,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在排演莎士比亚舞台剧呢!
也难怪《哈利波特》始终被归类为儿童文学,它就跟童话、寓言一样,故事的逻辑性根本经不起深究。
“现在最重要的是哈利的下落;巴格曼先生的具体情况可以将来再说。”邓布利多的声音里带上了几分恳求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