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锋小规模的战斗陆续爆发了,两支军队都在试探对方的情况,试图寻找一个对己方有利的位置和时机。</P>
部署完毕后,进军并征服呼罗珊之路已经呈现在加耶迪的眼前,帝国的最高荣耀、沙阿的封赏也将在他胜利班师后逐一实现。</P>
为什么?</P>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很年轻,恣意挥洒青春和热血,也许还有对纪律的恐惧和对战利品的向往——将军允诺,一旦击败纳迪尔,攻占呼罗珊,将会让士兵们“放松”一段时刻,用于收取战利品。</P>
如果双方实力悬殊,敌人会撤退,拒绝进行战斗。而一旦双方距离过于接近,撤退会比战斗更加危险。</P>
但最重要的是,他们属于一个集体,周围都是同伴,很多人是部落同族或亲属、多年的亲密伙伴。他们希望自己在他人眼中表现卓越,也做好准备为了同伴去杀人或被杀。</P>
士兵们也同意开战,即使会致残甚至死亡。</P>
若是任由他这般继续扩张下去,定然会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并最终割据东北,形成与帝国遥遥对峙的局面。</P>
未几年,纳迪尔还不顾帝国诏令,带兵攻入阿富汗和布哈拉汗国,收降部族数十万,不仅解除了他的后顾之忧,还极大地扩展了自己的军事力量,隐隐形成与帝国中央政府割据对抗的局面。</P>
他拒绝了随军齐国参谋提出的固守营垒、以己方犀利的火力优势消耗敌人实力的建议。</P>
1731年6月15日,四万七千余波斯军队兵分四路,陆续汇集于塞姆南东北方一个叫做马亚梅的小镇,与纳迪尔三万五千余主力大军迎头撞上。</P>
他命令兵强马壮的两翼部队包抄围住纳迪尔军的侧翼,还让一支由四千人组成的骑兵预备队做好准备,在纳迪尔溃败的时候,迅速出击,活捉纳迪尔和塔赫玛斯普二世。</P>
但在杀戮开始前的那一刻,士兵们会幻想、恐惧,甚至会惊叹、崇拜。</P>
此时的波斯军队不再像八年前古尔纳巴德战役中的王家部队那样身披色彩鲜艳的装备,也不像当年那些将领一样各自为政,而是团结坚定,对胜利充满信心。</P>
两支军队的对峙时间不长,在前锋小规模战斗爆发后的一个多小时,意外发生了。</P>
纳迪尔军没有固守阵地,也没有展开进攻,在双方主力进入战斗接触之前,他们开始向左侧撤退,那里是河谷的边缘、塔尔山隆起的地方。</P>
几千名勇悍的纳迪尔骑兵殿后,掩护撤退的部队。</P>
(</P>
加耶迪立即命令部队出击追赶,他认为纳迪尔对帝国军队的畏惧而准备试图逃跑,战斗胜负已分,剩下的事,就是不停的追击再追击,不予纳迪尔任何喘息之机,一直杀到马什哈德城下,一举平定呼罗珊地区的叛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