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9年7月25日,萩城。</P>
长州藩主毛利吉元在一众家老和武士的簇拥下,乘坐数辆马车,径直来到城西处一家新近建立的织布工场,亲自视察生产情况。</P>
这家工场一共拥有三十五台织机,主要生产日本国内市场较为流行的平纹棉布。这些从秦国和齐国陆续引进的二手互动踏板机,平均每台机器需要配备织工两名,这就使得这家工场需要雇佣差不多七十多名“织女”,虽然无法与大阪和江户那些百余人规模的大工场相比,但在整个中国地区却是算的上大织坊了。</P>
这个时期,日本境内的织机从卧机变为互动踏板机,生产率仅因此便提高十倍,这对于“小国寡民”的日本而言,不啻为最为高端的技术。本世纪初发展起来的日本纺织产业,虽然仍旧非常稚嫩,但受大陆秦国和南边齐国的影响,仍旧不可抑制地出现了一丝“可喜”的变化,那就是高端绢织互动踏板技术,开始被运用到棉纺织机之上。</P>
此前,按照卧机的生产能力,五天内可以织一反白布,而如果采用互动踏板机,实现分工协作,一天之内就可以织两反白布。</P>
依托于工场手工业的棉纺织创造出十倍于卧机的能力,这的确是生财的技术,可比苦哈哈地在田土里刨食,要强多了。</P>
富国,哦,不对,应该是富藩强兵,指日可待!</P>
毛利吉元走过一台台织机,看着无数的纱线在机器的编织下,向外不断“吐出”洁白的棉布,不由心潮涌动,激动不能自己。</P>
这机器“吐出”的哪里是布匹,简直就是一枚枚可爱的银币!</P>
嗯,还是齐国和北明那种成色十足的银币。</P>
至于齐国的纸币“金圆券”就算了,虽然在横关,乃至琉球,都可以购买到任何商品,但总觉得没有那些沉甸甸的银币看着踏实。</P>
江户时代的日本和世界潮流一样,都开始追求棉纱的“色佳、细长、透气”。大河的冲积平原能够栽培出用来制造优质棉纱的棉花,而像奈良地区那样的缺乏沙土的耕地,只能产出用来制作棉袄的纤维短粗的棉花。</P>
在本世纪初,随着齐日贸易规模的日趋扩大,受齐国市场需求,位于大河入海口的大阪平原最早弃稻种棉,开始大范围栽种棉花这种价值更高的经济作物,以弥补不断扩大的贸易逆差。经过多年的发展,棉花种植的平均面积占田地总面积的比例已高达百分之四十五。据说,许多农人因为田地里种满了棉花,连自家食用以及缴纳年贡用的大米都需要向外购买。</P>
摄河泉、大阪平原的籽棉平均年产量超过一千二百万贯,在三河的矢作川中游地区,旱田的棉花种植面积占比达百分之五十以上,台地地区达百分之四十五。三河西部的尾张地区,基本上也是类似情况。</P>
近二十多年来,棉花已成为日本最大的出口物资,为幕府及部分藩国带来了巨大的收益。</P>
至于国内两千多万民众所需的粮食又如何解决?</P>
那只有让百姓们将裤中的腰带稍微再紧一紧,棉田中许多伴生的野草,将其磨碎了,也能勉强糊口。若是缺口还是太大,也只能从朝鲜、北明,以及吕宋和安南等地区进口粮食了。</P>
后来,一些“有识之士”觉得总是出口棉花,换回来的钱也并没多少,琢磨着是不是可以利用丰富的棉花资源,自己纺纱、织布,这样一来,就不用花费巨额资金从齐国和秦国进口棉布了,对于金银的持续外流,多多少少可以抑制一点。</P>
于是,幕府控制下的江户、大坂、京都,乃至加贺藩、仙台藩,以及长州藩和萨摩藩等颇具经济实力的强藩,纷纷从齐国或者秦国引进纺织机械,准备从粗放的农产品出口导向,转变为精细化的工业生产制造,除了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外,说不定还能出口赚取更多的“外汇”,改善严峻的财政问题。</P>
说来也是唏嘘不已,齐国本来谋算着通过一场战争,可以将日本的市场大门一脚踹开,从而为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的国内制造业寻找一个稳定的销售市场。</P>
然而,经过了初期二三十年的“好光景”后,齐国商人惊讶地发现,日本的市场规模似乎到了一个增长瓶颈期,再怎么使劲,许多商品都卖不动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