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世战乱之下,要拨乱反正,只能采用刑法之治。
曹操主张执法如山,强调法不阿贵。
他说,法令“设而不犯,犯而必诛”,要求严格法令规章,赏罚分明,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曹操重视执法者的人选和执法者以身作则的作用,认为这是贯彻法令、实行法治的保证。
为此,他起用王修、司马芝、杨沛、吕虔、满宠、贾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强,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处于乱世之中的曹操既强调刑法,也没有忘记礼教之用,他始终尚礼重法,两手俱用,并在礼法并举、两手俱用中表现出了特有的谲诈之能。
在人事管理上,曹操主张唯才是举,这是曹操政治思想独具特色的地方。
在汉末选官偏重门第、不问才德的情况下,他主张突破门阀界限,实行唯才是举。
他认为——天地间,人为贵,要建功立业,只有靠人的智慧和才能,“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他重视人的才能,鄙视德行礼教,认为遵守封建礼教的人不一定有开创事业的能力,有开创事业能力的人未必肯遵守礼教,所谓“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
故而力主起用那些果敢英勇临阵力战之士,出身地位低微但有高才异质的人和“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
并且明令要求下属“各举所知,勿有所遗”,不拘一格选官用人。
曹操用崔琰、毛玠掌管选举,他们任用“清正之士”,“务以俭率人”,使得天下士人“莫不以廉节自励”,即使是权贵宠臣,“舆服不敢过度”。
以上变化,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社会风气的转变。
曹操的政治思想符合时代的需求,在统一、平定北方的事业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他主张的法治和唯才是举是对于汉代德化、孝治四百年传统的对抗和否定,在政治思想界引发讨论,对于后世人事管理思想的影响颇为深远。
曹操钻研兵法,有高深的军事理论,曾熟读孙武、吴起等前代军事家的著作,自著兵书十余万言(即《孟德新书》)。
“诸将征伐,皆以新书从事”;又集录诸家兵法,写成《兵书接要》一书,结合自己的战争经验加以论述。
他撰写的《孙子略解》,开创整理注释《孙子兵法》十三篇的先河。
其著述大都亡佚,从其《孙子注》和存世的军事文书以及《三国志》等史书中,可窥见其军事思想。
曹操认识到——军事斗争离不开政治形势的配合,要有足够的武装力量,才能拯救社会。
不能像春秋时吴国夫差那样只凭武力,不注重政治;
也不可似周朝诸侯徐偃王那样,以仁义代替用兵。
他强调“兵以义动”,“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
为赢得战争中的政治主动权,他挟天子以令诸侯;
为争取人心,占领河北后免难民租赋,又发布抑豪强兼并令,以使“百姓亲附,甲兵强盛”。
谋士郭嘉颂扬他“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
曹操认为经济的好坏,关系着战争的成败。
军队无辎重、粮食、委积,“亡之道也”,因而吸取“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的经验,大兴屯田,达到了足食强兵的目的。
在治军思想上,曹操抛弃儒家以礼治军的原则,认为“礼不可治兵”,强调“吾在军中持法是也”,注重以法治军。